「內容行銷的效果不顯著,我做了內容,寫了故事也沒有人關注刀享,花時間做這個做那個,能多賣幾個商品?太間接了,比較起來,直接投廣告才有效…..
各位內容不是無用,是你的內容做得太爛了。
你看輕了市場
你看輕了客戶
你看輕自己
你的標準太低
你的預算太低
你的專業不夠
數位行銷實戰家林文傑日前於臉書上才一語道破 上述內容。 我想,也道出了很多行銷人的心聲。許多老闆會想要急急忙忙看到成效,會想要有轉單的效果,但殊不知完全沒有品牌建置的概念。更何況內容行銷的完整性
內容行銷應該是精實,有目的的創造
不是每天FB po文,投放廣告,觀看廣告成效就是稱之為做社群。有一段時間社群媒體和內容製作這二個詞句幾乎通用,但實際上兩者有極大的差異。社群媒體和內容製作的範疇稍有重疊,但可以以簡單明瞭的一句話來說明之: 內容是驅動社群的關件,沒有充實的內容,對消費者沒有追隨follow 的目的。而社群則是優質內容的傳播管道,可藉此聆聽群眾意見,快速獲得反饋,並了解群眾關心的主題。
改造舊有的想法、思想或記憶,並賦予新的意義,同樣也是創造力的表現。優質內容可以經由重製化為全新且截然不同的成品,透過轉換內容的觀點改變或形式改變,使你的內容投資成果得以持續累積。舉例來說,若為賣高級寢具品牌,要思考故事內容可以用哪些形式呈現,在初步要思考將單一主題化為不同的創作內容。如以:『2017寢具選購趨勢』為主題,則可以化為
- 部落格文章: 2017女性挑選寢具重點
- 資料圖表:2017十大受歡迎寢具款式
- 影片:訪問公司內部專家,討論2017寢具的流行趨勢
- 投影片:展示2016熱門寢具的銷售記錄,並預測2017的變化
- 電子報或公司發佈刊物: 說明如何由2016熱銷寢具,選擇2017適合妳的寢具
以上都是針對同一個概念主題環繞,深入研究一個概念,而後有目的的創造內容,進而因為各類型的目標觀眾不同,稍加編寫和改寫,就可以多元的將內容擅加利用。
只有Wow 有感!內容和創意才有意義
首先要優化的是“商業目標”和“人”,其次的才是搜尋引擎或是排名優化。你只有幾秒鐘的時間說明你是誰、你為甚麼有價值、以及你要用戶做甚麼。找出你的“事業的個性”的真實聲音,行業不同,內容產出也需不同,賣感覺的時候,得多花心思在心理學、消費學和流行的議題上打轉,才能迎合大眾地創造口號、製造流行。賣「專業」的產品時,如科技產業,生命醫學等重視專業和數據之產業,方向可就大不相同,得不斷念研究、反覆論證數字、用真誠實在的口語化方式跟大家解釋,讓消費者明白價值之所在。
聚焦
先能聚焦在某些主題上,並且試著贏過他人,這裡指的他人不只是指競爭對手,而是任何好的、優異的,比你的社群更加精采,吸引人的人物,例如問一問想一想,由2016~2017誰的直播可以勝過唐立淇占星幫(唐綺陽占星幫)?為什麼這個內容有粘著度? (圖片截取於唐綺陽占星幫)
測試
在不同管道進行測試,Airbnb行銷總監曾說:「如果你沒有失敗的空間,就沒有成長的途徑」,在經營內容行銷時如果只是因為流行或是模仿競爭者而開始使用特定平台,絕對不是理想的作法。可納入考量的社群管道: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Tumblr、Youtube、Instagram、SlideShare…小心!沒有明確計劃之前,不要任意創建帳戶,每個管道的user習性不同,要看的內容也不相同,所以你得餵養和創建不同內容,才能滿足每個管道的群眾。
提醒
你不需要活躍於每一個社群管道,初期只需要選擇最適合的二至三個管道。(也就是你的目標群眾聚集之處),每個社群管道的培養觀眾群,養成忠實讀者固然重要,但最終目的千萬別忘了,是要培養自己的會員名單,或至少有Email 訂閱名單,Email 或會員名單永遠是控制在企業手上,而不像Facebook 粉絲數再多再漂亮也屬於Facebook 所操控所有,哪天這些社群平台要收回或是很明顯的效果不彰時,你會很慶幸,你擁有大量的會員名單,而非虛空的粉絲數。
重製內容非大量的複製內容而後貼上,你訴說的每一則故事,每一則內容,若分別製作部落格文章、Facebook貼文、或是Youtube 影片,儘管主題相同,但呈現方式也必需因應各平台的使用習慣,重新截取,編寫,重製,重新包裝。